
成立宗旨
數位化資訊時代中,資料庫的使用對於人社領域研究問題的發掘與深度鑽研,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然資料庫種類與數量繁多,囿於高教預算有限的現實條件,如何持續添置符合清大人社領域之重點需求與發展趨勢的資料庫,就成為一大挑戰。透過人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黃一農院士的爭取,感謝清華校友彭健雄博士所主持的「Peng Education and Welfare Foundation」慨捐一筆可觀款項,成立「中文古籍數位資源中心」,協助採購及優化現有及已買的資料庫。深盼本校師生能充分利用此一研究環境,讓清華能躋身國際漢學重鎮。
資料庫列表
- 中國基本古籍庫(典海)
- 中國方志庫(第四集)
- 科技史料庫
- 中國俗文庫(初集)
- 中國譜牒庫(第二集)
- 中國辭書庫
- 中國叢書庫(集成編初集)
- 四庫系列數據庫(著錄書除外)
- 歷代詩文集總庫(清後期編、明代編)
- 中國近代要刊庫(第1-3輯)
資料庫簡介
- 中國基本古籍庫(典海)
收錄內容
精選上自先秦下至民國共1萬種歷代典籍,包括流傳千古的名著、各學科基本文獻以及冷門絕學的特殊著作等,各取通行善本,全文錄入。除了提供重新輸入校對的全文內容,也收錄該典籍一至兩個重要版本的原文圖像。總計約1.4萬個版本、26萬卷及19億字錄文,參照中國傳統古籍分類方法和國際通行圖書分類學,分成4個子庫、20個大類、100個細目,使之秩序井然,便於搜尋。中國基本古籍庫所收之歷代典籍、版本均經嚴格篩選,具深刻意義和研究價值。
序跋版特色
- 錄入原收書目的序跋,較舊版基本古籍庫補錄約2億字。序跋文字的增附,不僅可供版本對勘,更能掌握古籍的撰作目的與刊印情形,甚為重要。
- 將收錄典籍抽換為更優版本;全庫共收錄1萬種典籍,並增附逾4千種版本。
- 加強檢索功能,用戶可設定檢索邏輯、範圍、關聯選項等檢索條件,並新增書內檢索;在檢索結果展示方面,以書為單位舉句,舉句擴充為80字。
學術價值
作為收錄眾多經典文獻的大型核心資料庫,中國基本古籍庫(序跋版)可為文史哲領域師生提供權威文本,適合進行跨領域、跨時代研究,而補充序跋對於細緻考據、史料比對具重大意義。
規格
- 採用愛如生數位再造技術重新製作,左圖右文逐頁對照,原書版式及眉批、夾注、圖表、標記等無障礙錄入,以貼近原書形式呈現。
- Internet版,可同時三人上線使用,擴增上線容量,且支援跨庫檢索,可串聯其他遠程版庫別進行查詢。
- 中國方志庫(第四集)
收錄內容
地方志類典籍,包括全國地理總志、各地方志、各類專志、各種雜志以及外志;所記大至一國一省一州一府,小至一山一水一丘一墟,舉凡歷史沿革、地理形勢、行政建置、財賦收入、物產資源、人文景觀、災異禍亂、鄉土風俗,靡不詳盡。中國方志庫(第四集)共收錄歷代省府州縣志2,000部,採用宋元明清及民國各級善本,計3萬餘卷、逾4.2億字錄文。
中國方志庫收錄自漢魏至民國刊布的全國地理總志、各地方志、各類專志、各種雜志、外志等。原已購入方志庫初集(省府州縣志2,000部)、第二集(省府州縣志2,000部)、第三集(總志、專志、雜志、外志2,000部),續購第四集(省府州縣志2,000部)延續了方志資源的完整性,詳實呈現中國各地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
學術價值
方志詳記各地資源、地域演變、風土民情與政務運作,為史地、社會史、環境史等領域的基礎文獻。增購中國方志庫第四集有助於館藏完整性與研究連貫性,同時在史地與空間分析、社會制度史、人文與文化、環境災害史研究等面向,如虎添翼。
規格
- 以愛如生獨有的數位再造技術精工製作,還原式頁面,左圖右文、逐頁對照,原書之版式、眉批、夾注、圖表、標記等無障礙錄入,以貼近原書形式呈現。
- Internet版,可同時二人上線使用,並支援跨庫檢索,可串聯其他遠程版庫別進行查詢。
- 科技史料庫
收錄內容
中國古代視科技為小道末技,科技文獻傳世極稀,多散見於各類叢書,彌足珍貴。科技史料庫多方搜求,輯得歷代天文之書、算學之書、地質地貌和動植物之書、農書、水利書、製造工藝之書。初集收錄1,500部、9千餘卷、1億字錄文,均採用明清及民國各級善本,有助於擴展館藏史料範疇,包括天文曆算、農耕、製造等物質與科技文明,讓研究面向更加多元。
學術價值
科技史料庫彙整歷代天文、曆算、農業、醫療、水利、手工業等內容,有助於補足中國史中的科技面向,是研究技術發展、物質文明、農業生態與知識傳播等領域不可或缺的資源。
規格
- 以愛如生獨有的數位再造技術精工製作,還原式頁面,左圖右文、逐頁對照,原書之版式、眉批、夾注、圖表、標記等無障礙錄入,以貼近原書形式呈現。
- Internet版,可同時二人上線使用,並支援跨庫檢索,可串聯其他遠程版庫別進行查詢。
- 中國俗文庫(初集)
收錄內容
中國俗文庫分為俗講、小說、戲曲、說唱四編,收錄漢魏以來歷代流傳的俗講、變文、善書、寶卷、平話、小說、雜劇、傳奇、京腔、俗曲、鼓書、彈詞、子弟書、歌謠、諺語等,均採用宋元明清及民國各級善本。初集共2,000餘部、1.1萬卷、1.1億字錄文。
中國俗文庫所收內容,一言蔽之,即千百年來在民間流傳的俗文學作品與俗文字史料,與詩文詞曲等雅文化共構中國傳統文化兩翼,並蘊含基層社會生活和民眾心理等豐富訊息,是研究中國社會史、生活史、宗教史、文學史和藝術史的重要憑藉。
學術價值
中國俗文庫所收資料有別於傳統文獻,是了解基層文化、民間與社會圖景的絕佳管道,具開拓研究視野之功能,有助於民俗學、宗教、庶民生活、通俗文學、戲曲等領域的發展。
規格
- 以愛如生獨有的數位再造技術精工製作,還原式頁面,左圖右文、逐頁對照,原書之版式、眉批、夾注、圖表、標記等無障礙錄入,以貼近原書形式呈現。
- Internet版,可同時二人上線使用,並支援跨庫檢索,可串聯其他遠程版庫別進行查詢。
- 中國譜牒庫(第二集)
收錄內容
譜牒類典籍,包括家譜、年譜、仕譜、日譜等,所記或為一姓一家之浮沈榮辱,或為一府一衙之仕宦遷黜,或為一人一生之成敗進退,或為一日一時之行事心得,無不折射出國家民族之盛衰與社會歷史之變遷,極具研究價值。中國譜牒庫(第二集)收錄明代科舉史料錄450種、清代科舉史料12,000件,均採用宋元明清及民國各級善本。
學術價值
中國譜牒庫為研究中國家族史、社會流動史、政治菁英與知識階層的組成提供豐富素材,有助於探索士人階級、世代遞嬗、仕宦途徑等面向。本庫可作為歷史、政治、社會學、人類學與文化研究交叉對話的橋樑。
規格
- 以愛如生獨有的數位再造技術精工製作,還原式頁面,左圖右文、逐頁對照,原書之版式、眉批、夾注、圖表、標記等無障礙錄入,以貼近原書形式呈現。
- Internet版,加購後可同時二人上線使用,擴增上線容量,且支援跨庫檢索,可串聯其他遠程版庫別進行查詢。
- 中國辭書庫
收錄內容
小學類典籍,即今稱語言文字類著作,包括字書(文字學著作)、韻書(音韻學著作)、雅書(訓詁學著作)以及綜合性之字典、詞典等。中國辭書庫收錄先秦至民國歷代語言文字類典籍,包括爾雅、說文兩部經典、歷代注本、字典、詞典,以及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文法學等歷代研究專著,均採用宋元明清及民國各級善本。共計1,000部、7,338卷,約1.4億字錄文。
學術價值
辭書在古文字研究、語言演變、經典詮釋及文學閱讀等面向皆為核心資源,本庫可謂發展古漢語、詞彙學、訓詁、經學、文學與文本校勘等領域的重要支柱。
規格
- 以愛如生獨有的數位再造技術精工製作,還原式頁面,左圖右文、逐頁對照,原書之版式、眉批、夾注、圖表、標記等無障礙錄入,以貼近原書形式呈現。
- Internet版,加購後可同時二人上線使用,擴增上線容量,且支援跨庫檢索,可串聯其他遠程版庫別進行查詢。
- 中國叢書庫(集成編初集)
收錄內容
叢書是中國古籍的獨立門類,自晚清以來名為叢部,與經史子集四部並列。其書乃按一定原則和體例,匯集多部典籍而成。最早見於宋,定型在明,繁盛在清。自宋末迄民初,歷代編纂的叢書,包括雜纂類、類編類、地域類、輯佚類、家族類、獨撰類叢書等,且多罕見之書和良善之本。中國叢書庫(集成編)仿照上世紀三十年代出版之《叢書集成初編》,汰庸選優;初集收錄100種叢書中4,000部典籍,約2萬多卷、1.6億字錄文。
學術價值
叢書匯集多樣主題與罕見文獻,具文獻學、編輯學及思想史意義,對研究書籍出版與學術傳承尤為重要。
規格
- 以愛如生獨有的數位再造技術精工製作,還原式頁面,左圖右文、逐頁對照,原書之版式、眉批、夾注、圖表、標記等無障礙錄入,以貼近原書形式呈現。
- Internet版,加購後可同時二人上線使用,擴增上線容量,且支援跨庫檢索,可串聯其他遠程版庫別進行查詢。
- 四庫系列數據庫(著錄書除外)
收錄內容
匯輯清修四庫存目書、毀棄書、未收書,採用文淵閣四庫全書、文津閣四庫全書以及宋元明清各級善本,編為既互相關聯又各自獨立的子庫。
- 四庫存目書:據四庫全書總目編纂,收錄清修四庫時,列為存目書4,755部,約7.7億字錄文(清修四庫全書時,認價值不高或不符合統治需要者,列為存目)。
- 四庫奏毀書:據清軍機處辦理銷毀奏折編纂,收錄清修四庫時毀棄書612部,約1.4億字錄文(清修四庫全書時,認有悖道德或有害統治者,予以銷毀)。
- 四庫未收書:據阮元《四庫未收書提要》編纂,收錄清修四庫時未見未收書173部,約0.15億字錄文。
學術價值
本庫資源可應用於文獻補遺、重構學術傳統與文本傳承,有助於揭示清代的意識形態與文化治理策略,對於思想史、政治史、制度史、出版史等領域意義深遠。
規格
- 以愛如生獨有的數位再造技術精工製作,還原式頁面,左圖右文、逐頁對照,原書之版式、眉批、夾注、圖表、標記等無障礙錄入,以貼近原書形式呈現。
- Internet版,加購後可同時二人上線使用,擴增上線容量,且支援跨庫檢索,可串聯其他遠程版庫別進行查詢。
- 歷代詩文集總庫(清後期編、明代編)
收錄內容
文人士大夫創作之詩文詞曲,著作形式包括歷代或一代的總覽與選輯、個人全部或部分作品的別集,以及創作理論與鑒賞評論等,反映作者及其所處時代之歷史、社會、思想、文化等各方面情況,是研究中國古典文學、歷史和文人士大夫的重要依據。歷代別集庫收錄上起周秦,下至民初的歷代詩文詞曲總集、選集、別集、評論及各自的注本。清後期編有助於呈現清帝國晚期社會思潮、文學風格與知識階層心態。明代編收錄明人别集2,000部,約1.1萬卷、2.3億字錄文。
學術價值
本庫有助於呈現清帝國晚期社會思潮、文學風格與知識階層心態。此時正值中西交鋒、內憂外患,士人書寫應蘊含對變局的反思。清後期別集的應用面向涵蓋晚清思想史、政治文化研究、文人交遊網絡等。
明代作品橫跨「台閣體」、「公安派」、「竟陵派」等多元文風,並可體現儒學、佛學、道教、民間信仰等思想碰撞。明代編所收豐富資源,有利於研究者探詢文體與書寫風格演變、明代士人思想與政治活動,為文學、思想、宗教、文化等領域提供詳實材料。
規格
- 以愛如生獨有的數位再造技術精工製作,還原式頁面,左圖右文、逐頁對照,原書之版式、眉批、夾注、圖表、標記等無障礙錄入,以貼近原書形式呈現。
- Internet版,加購後可同時二人上線使用,擴增上線容量,且支援跨庫檢索,可串聯其他遠程版庫別進行查詢。
- 中國近代要刊庫(第1-3輯)
收錄內容
中國近代要刊庫以政治、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為遴選範圍,從現存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的期刊出版物中,精選出1千種期刊,包括周刊、半月刊、月刊、雙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不定期刊等出版形式,內容廣及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第1-3輯共收錄晚清和民國期間重要期刊300種,約1.3萬個期號、4.6億字錄文。
學術價值
晚清至民國初期期刊,可謂近代中國思想激盪、改革浪潮與現代化進程的真實記錄。從文教議題、婦女運動、工農問題、外交評論到宗教、翻譯與學術報導,涵蓋多重社會聲音與觀點。本庫可應用於思想與輿論史研究、探究社會運動與知識社群,以及性別、教育、勞動等專題研究。
規格
- 內容各據原刊或影印件,經仔細核檢、查明殘缺、糾正錯簡,以愛如生獨有之數位化技術,製成清晰的數位影像和完整的數位錄文,採用三窗點選式全圖頁面,影像和錄文逐頁對照,全景和區位自由切換。
- Internet版,加購後可同時二人上線使用,擴增上線容量,且支援跨庫檢索,可串聯其他遠程版庫別進行查詢。
- 中國類書庫(初集)
收錄內容
類書乃「博采群書,分類纂輯」而成。其內容或綜括百科,或專精一事;其采書或迻錄全文,或摘引片斷;其纂輯或分門別類,或隸韻繋字。總之,以博取約觀、便於尋覽為旨歸,與現代工具書之百科全書或單科全書相似。中國類書庫收錄魏晉以來直至清末民初的類書,每書皆取首刊母本或晚出精刻精鈔本為底本。初集收錄歷代大型類書,含《古今圖書集成》、《永樂大典》等300部、約2.6萬卷、3.2億字。
學術價值
中國類書庫所收文獻體例特殊、內容龐雜,是探索中國古代知識分類方式、文獻流通形態與觀念史建構的重要門徑。本庫可應用於知識分類史、編纂學、社會文化領域。
規格
- 以愛如生獨有的數位再造技術精工製作,還原式頁面,左圖右文、逐頁對照,原書之版式、眉批、夾注、圖表、標記等無障礙錄入,以貼近原書形式呈現。
- 升級為Internet版,可同時二人上線使用,並支援跨庫檢索,可串聯其他遠程版庫別進行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