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 吳宓

吳宓(1894-1978),字雨僧,又字雨生,陝西涇陽人。我國近代詩人、學者、比較文學先驅。1911年入清華學堂學習。1917年赴美留學,先入維吉尼亞大學,一年後轉入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師從新人文主義大師白璧德,1920年獲學士學位,1921年獲碩士學位。1925年應清華學校之聘,回母校籌辦國學研究院,任研究院主任。

吳宓致徐震堮信

(北京清華大學提供)

釋文/

聲越仁弟:

讀去年十月三十一日致江清書並詩,雅致高情,至為欣佩!尊詩甚工美,乃自謙如是。從來實學高文,皆成於荒山老屋,或兵馬雜亂之間,若久居都市,列名上庠,徒見其紛亂凋喪,騖外中虛耳!宓近詩都無可觀,或將止於《五十生日詩》較宜。今知國學而外,仍願進究法、意文字,研誦名篇,極好。聯大圖書館有聖伯甫之《月曜譚》一十六冊,幾無人讀,宓發願讀之(且以小刀一一裁開連頁),已畢二冊(希望半年可畢)。今昆明之師生無不以兼職得錢為急務,甚或營商投機,品卑於市儈,無人真心在學問道德,亦無人願聽我輩講說,比之二十年前之東南人物、風氣,真有「九淵望天墀」之感。宓幸能「貧而樂」,從其本性之所適。而《大公報》(十一月十六日,重慶)偏登載新聞,誣宓以在大光明影戲院翻譯影片。該院(昆明)乃賈珍與薛蟠所開辦,豈有妙玉日夕在其中廝混,向若輩趨承供奉乎?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真曾參殺人之類也。平生惟期以道德化人自勵,不圖「未兼職與薪」之宓,乃獨被此汙名。宓近十年中本已厭世,今更使宓恨「今之時世」矣。匆此,即請

文安!

吳宓頓首 三十三年二月九日

  

內容說明/

此札是吳宓於1944年致徐震堮(字聲越)的一封信,此時吳宓尚任教於西南聯大,而徐震堮為浙江大學教授,其時正隨浙大龍泉分校避居雁蕩山中,此信中所以有「從來實學高文皆成於荒山老屋或兵馬離亂之間」之語。徐震堮通曉多種語言,學貫中西,而平生尤善詩詞,抗戰時期與吳宓、朱自清、浦江清、浦薛鳳等多有唱和,信中所言「致江清書並詩」即是一例。此封信最值得注意的是吳宓對於當時學校氛圍的批評:「今昆明之師生,無不以兼職得錢為急務,或營商投機,品卑於市儈,無人真心在學問道德,亦無人願聽我輩講說,比之二十年前之東南人物風氣,真有『九淵望天墀』之感。」可見在當時經濟壓力的促迫之下,大學風氣受到了不小污染,使得吳宓不勝今昔之歎。更嚴重的是,偏偏是最不齒於做兼職的自己,卻被誣為替戲院翻譯影片,所以吳乃發此激憤之語:「該院乃賈珍與薛蟠所開辦,豈有妙玉日夕在其中廝混。」處此溷境,所能釋懷之事唯有讀書,吳宓發現聯大圖書館藏有法國批評家聖伯甫(Sainte—Beuve)之《月曜譚》(Causeries du Lundi)十六冊,幾乎沒有人讀,於是遂發願讀完。值得一提的是,吳宓在哈佛大學的導師歐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t)是法國文學專家,並有專著論述法國近代文學批評史,吳宓對於聖伯甫這位法國文學批評大家的重視,其來有自。 (摘自:馮远,2016,《尺素情怀:情华学人手札展》。頁137。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