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介紹 / 楊毓東

生卒年不詳,物理系教授,為初期協助梅貽琦校長創建原子爐的幹部之一。於1956至1960期間,與梅校長往來通信頻繁,內容多是其在美國所學關於原子爐建造的讀書報告與心得,字跡工整,並輔以手繪圖說明,為清華早期建造原子爐的艱辛歷程留下一批珍貴的校史書信資料。

楊毓東致梅貽琦校長信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珍藏資料)
釋文/
校長賜鑒
今日敬接您賜信(五月八日),諸事敬悉,並即遵照辦理。
原子爐冷卻塔及冷卻系室之位置放左放右並無重要分別。唯為「安全」冷卻系室需在地下,G.E所給圖樣經巳大致確定冷卻室位置高低,但冷卻室頂壁須水泥四呎厚,邊壁因在地下可不限厚度(不影響放射安全)只要可以支持牆外土的壓力便好,並需要嚴密不可容水滲入(G.E本週將送出水泥主要尺寸及工作圖至台灣)
冷卻塔應略在「下風」方向,離「建築」不可過近,以免影響冷卻效果。
冷卻室須有通道至原子爐室,平時封閉,如遇系統破損,原子爐水池中水淹了冷卻室,不至有水流入原子爐室。(或說漲出)冷卻室(MECH Room)壓力(大氣壓力)須較原子爐室稍低(假設為半吋水柱差)。
重實驗室(Hot Cell)之窗,今日去電話問Corning Co.是否已將圖樣及價表寄往台灣,正逢其人不在,隨信附上該價表抄本敬備參考。「窗戶套」為求配合妥善,玻璃公司可代製($900~1000lbs)。他們亦將有圖樣供我們自製之需,想亦不應有困難。
原子爐房高去池頂設有二十尺甚至十尺都將勉強夠用一切長過三十尺之儀器(例如將來可做的Pile Oscillation and Rotation試驗)及「原子燃料取放長桿」(~30’)原子爐燃料鋁架(~30’)則要放躺下然後取出。放躺下(即傾斜位置)須先把池中鋁門開開,因主池中並無「橫放」之餘地。
專為吊出鋁架,未免損傷「各件」,似應在主要吊車(甲)以外另裝兩個小吊車。或固定在房頂壁或梁上(一)或裝在水池頂牆邊上(二)某處,以便鋁架自(乙)(丙)兩端同時或先後被提離開水面。此點在原子爐使用若干時日後「修理」、「整備」、「更改」、「檢查」、「加裝工作」上都屬需要。(此段含一組圖片)
其他儀器由上面放下水裡的也用同樣辦法。
若不用上法提放重大物件(長在20呎以上的)似可在建築的平頂上加築空中塔樓,內裝固定起重機(乙)一具專為吊起鋁架及其他長形較重儀器之用(固下頁)而15噸起重機(甲)仍舊,因它另有試驗及燃料取放任務,及副池中做試驗應用儀器或笨重材料之「取放」及「重實驗室」(Hot Cell)需用器材之運送等工作。
※此頁附有兩組圖
(甲)15噸起重機(活動)
(乙)固定或在短距離做單方向來回運動之起重機
其他儀器將為自製,故長短可以因形勢設法更正。最長將不過原子爐30呎之高度,形狀瘦長,重最多500磅至1000磅。
鋁架之正確與將來試驗之價值有關,故須重加保護(用起重機之因)。
塔樓可以無窗,以堅固為重要。
地下主幹冷卻系水管,最好有可供檢驗之空隙,將來更換亦將較為容易。若封存土中、水泥中可能漏了不被查覺,壞了不易拆換,由以接原子爐水池之大水管(Pile of Primary System)為然。
安全手冊將按步備好,由晚等共同完成。在美可得應得資料先收齊,各項計算及試驗若干要回國做的但總在原子爐安好前後可以完成。 各項「試驗儀器」及主要「工具書籍」尚擬懇請惠賜考慮,因與工作之展開直接相關也。
個人事項:
台灣入境證早已過期,不知可否敬請惠飭左右由校方代為申請,則不勝感激。
護照過期(本至今年八月,上次在芝加哥由中國駐芝市領館延至今年八月)晚曾往三藩市中國領館申請延長,據云要拍電致台北詢問現尚未得覆電。
往歐洲各項事項尚謹擬懇請惠賜指示,運輸方面晚往詢航空公司,再將結果報告左右。如能順路參觀英法德國之原子爐及原子能研究設備則可於將來工作有益。
史丹佛再過四週大考,課外做業極多,誠為優良學校學科重理論,比IIT好。
餘答再報告 專此敬頌
道安
晚 毓東敬上
五月十四日
附:敢問書籍及筆記可否運交左右,請惠代收晚擬於六月十五日由三藩市經Railway Express Agency寄出,敬請賜示。
內容說明/
楊毓東為清華大學在臺建校早期的教授,在梅貽琦校長邀約下與張昌華建築師參與興建原子爐事務,亦為打造臺灣第一座原子爐的重要人士之一。約於1956年至1960年期間,楊與梅校長往來通信頻繁,內容多是其在美國所學關於原子爐建造的讀書報告與心得,此信即為其中一件。在信中,楊毓東條例闡明興建原子爐所需的空間設置與相關配備,並以手繪圖示方式詳細說明。另建議原子爐的地下主幹冷卻系水管需預留日後可供檢查之空隙、按步備好安全手冊,也請梅貽琦校長考慮購置日後工作所需的各項實驗儀器及工具書籍。最後再提及個人入境簽證及護照過期,請求梅貽琦校長協助,並將了解前往歐洲的交通後,再向梅貽琦校長報告,以便日後順道參訪德英法的原子爐與原子能研究設備。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特藏組編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