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介紹 / 梅貽琦

梅貽琦(1889-1962),字月涵。祖籍江蘇武進,祖先於明成祖時由江南遷居北京,後於天津落籍,為梅曾臣長子。清華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1914年,由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成歸國。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1948年,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1955年,在臺灣新竹創建清華大學並任校長。梅貽琦出任清華校長期間,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

1.梅貽琦致趙賡颺


(北京清華大學提供)
釋文/
賡揚仁棣惠覽:
月餘未得通信矣,近已收到來信四件,計為五月十九、廿七、六月二日、廿日所發,書包九件及楊君所寄五包均收到,並均無傷損。寶弟處亦已收到一包,囑代致謝。 開明書店書目中擬選購以下數種:《國音標準彙編》、《詩境淺說》、《人間詞話》、《浮生六記》、《中國文法論》、《詞和句》、《現代英語》六冊、《開明英文講義》三冊。關於中國歷史的書,如有好者,無論新舊,請購一、二種,陶君之《列子校釋》如已出版,請代購二本。
劉季洪先生所欲寄贈之書,宜在華美社圖書室陳列介紹,供人流覽。琦所欲購者,擬放家中,以便隨時翻閱。故雖有重複,亦還尚妨。
高太太護照辦理似頗麻煩,所需證件已通知高志達,俟寄來再轉檯。只好盡力為助,將來成否看其運氣。月前張部長來信,欲琦在美任部派代表,推進中美文化聯繫,及關於留學生事項。琦當即覆信謂:近年在美所致力者,即為文化工作。惟向以清華大學名義與各方接洽,皆甚順適,故請不再加以官方名義,免引起誤解。但凡部中欲囑辦之事,仍必盡力推動。上周再得張復函,已接受鄙見,不發表名義矣。
近日此間中文報有某方創辦高雄大學之消息,不知果系何人創辦,詳情如何,希便中示知一二。
東海大學今複招生否?
日前與錢校長函,打聽中文打字機,擬選購一具(想皆為日本貨),足下有何意見否?黃培熙似不久可來美,如有難寄之件(如大張相片)可托黃君帶來。再,琦尚需一較大印色,前在台所得者果甚好,惟盒太小,稍大之圖章不能利用。擬煩再購一盒,內徑在一寸半至兩寸之間,印色好者想甚難得,勉強可用即屬滿意矣。如購得亦可托黃君帶來。 近日教廳情形如何?足下職務有變動否?足下欲致力於國文國語教材,實屬要著,積之以久應有相當成就。但如職務上有變動,工作太不順利,或須另行設法。
戚長誠近在部中如何?琦不欲向當局多做情托,想同學間當能諒之。
台中酷熱聽來已覺可畏,此間亦達九十餘度者數日,但居處設備甚多方便,吾輩在此享受,慚愧,慚愧。餘待續。即頌儷祺!
貽琦 七月廿六日
內容說明/
此札是時在美國的梅貽琦寫給趙賡颺的信函。趙賡颺(1908-2000),清華大學第六級(1934年)畢業生,後到臺灣,任職教育部門,曾追隨梅貽琦多年,著有《梅貽琦傳稿》。1948年底,梅貽琦自北平飛南京,後經香港、巴黎轉美國。1955年11月離美赴臺,創辦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據此信可知,梅貽琦雖身在美國,卻十分關心海峽彼岸的各種情形。開明書店由張錫琛創辦於1928年,隨後即改為股份有限公司,於1947年在臺北設立分店。1950年大陸開明書店向政府提出公私合營,1954年與青年出版社合併成立中國青年出版社,臺灣開明書店卻一直維持。梅貽琦在此信中要選購的圖書,基本為上海開明書店發行。此信中提到劉季洪(1903-1989,江蘇豐縣人。著名教育家,曾任湖南大學校長、河南大學校長等)寄贈之書在華美社圖書室陳列介紹。華美社(Chinese American Society)是由在矽谷的華裔專業人士成立的一個華人社團。梅貽琦赴美後,為保管清華基金,曾採納華美社負責人孟治祥的建議,擔任華美社常務理事,進而應聘擔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榮譽秘書。1950年春,梅在紐約市65街125號華美社樓上租一室,雇半時助理一人,處理清華大學在美事務。 (摘自:馮远,2016,《尺素情怀:情华学人手札展》。頁65。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物理館落成暨原子爐基地破土典禮備忘錄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珍藏資料)
釋文/
MAY.25.1958
1.自本研究所成立不足兩年, 此為第一次請諸位來參觀指教。 現在亦祇粗具規模, 會藉物理館剛造成, 又固起始籌建原子爐館。 今天承陳副總統蒞臨致訓。 又美國大使莊萊德先生光臨, 美政府AEC對我校補助甚多。 A E C Publications Research Reactor.
胡適之院長
1.各界首長中外貴賓光臨
2.研究所自45年初起始籌備, 八月招收第一班學生15人。 十月借在台大上課。 46年夏遷入新校舍, 招收第二班研究生17人, 新舊生共32人, 秋冬間出國進修共7人。 現共在校25人。
3.建築設備 去夏完成此辦公樓(圖書室教室、理化實驗室) 東院教授住宅十所、 修整南院住宅六所、 學生宿舍、工警宿舍。 本月內大致完成此物理學館(范氏加速器、會堂), 今後一年內修建原子爐館及相關的儀器設備。
4.用費:約共已用建築設備250,000(250,000+550,000=800,000)、 原子爐350,000 (350,000+350,000+250,000=950,000)
5.師資仍為最困難而最重要之項。
6.今後計畫 逐漸擴展 a. 為師資有把握,延續學生研究期限。 b. 至香港、南洋等地招收研究生。 c. 對於原子能和平用途實施計劃: 1. 供給同位素 2. 訓練使用人員 d. 注重基本科學研究。 7. 迴憶廿年前初到昆明的情形。
內容說明/
此備忘錄為梅貽琦校長(1889-1962)手稿。詳載清華在臺建校過程的執行成果:已興建校舍棟數、招生人數,以及未來一年內將修建原子爐館與相關儀器設備,並列出建築設備與原子爐的費用。同時擬定日後逐步擴展計畫,其中包含「原子能和平用途實施計畫」─供給同位素及訓練使用人員,以及注重基本科學研究、前往香港南洋等地招收研究生等。並指出師資仍為最困難且最重要之項。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特藏組編撰整理)

3.梅貽琦校長交辦事項便簽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珍藏資料)
釋文/
本校遷往新竹辦公時,(台北辦事處亦須留人照顧)同人眷屬,當儘可能使住入校內宿舍,在設法分配前,請同人有眷屬在台北,將配偶及同住之子女人數及年歲開列,以便支配。
內容說明/
1956年清華在臺建校後開始招生,由於校舍尚未完工暫借臺灣大學上課,直到1957年校內辦公大樓、教職員宿舍及學生宿舍相繼完工,教職員及學生才從臺北遷至新竹上課。便簽內文雖然只有短短幾行字,卻可顯見梅貽琦校長行事嚴謹公正、重視細節的風格。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特藏組編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