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科技如何日新月異、進步神速
在面對生命困境之時,我們都同樣脆弱。

在忙忙碌碌地追尋成就之餘,
別忘了調整自己的情緒,
也別忘了去感受這個世界,
因為人的情感才是記錄著科技史乃至世界文明史的共同刻度

劉炯朗 《國文課沒教的事》

劉校長簡介

2001年聖誕夜,清華學生會與多個社團舉辦「再見阿朗」晚會,歡送即將卸任的劉炯朗校長。「我沒有一個企業家的財富,沒有一個高官的權利,但是我擁有八千多位年輕的好朋友。」致詞中,劉校長感謝每位同學和他分享青春的快樂與活力:「十年、二十年以後,當我再看到你們的時候,不要忘記跟我說:『校長,您好』;我也會提醒你們:『已經是早上五點鐘,得回宿舍睡覺了!』」

校長卸任的歡送晚會上,劉校長與同學一起歡唱

1956年,劉校長自成大畢業、赴美深造,1962年取得麻省理工學院電腦博士學位,陸續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伊利諾大學,開始了深耕高教的生涯。1998年,他放棄美國國籍,來到清華接下校長一職,親切幽默的風格很快拉近劉校長和學生的距離。午餐時間到小吃部和學生一起吃飯、梅竹賽前夕坐上小卡車參加造勢活動,走在校園中甚至會有學生向校長索取簽名和合照。

劉校長參與2000年梅竹慢跑

在許多人的印象裡,劉校長有三寶:笑話、唱歌、對聯好,因此活動上眾人總是引頸期盼校長致詞,不少師長也會致贈對聯與校長交流。而因為希望多和學生老師互動,他退休前更在校園網路上開設了「校長雜談」專欄,分享所見所聞所想。種種互動皆紀錄了校長與清華師生之間深刻的感情。

清華校友們為劉校長慶生

概念的編譯──從專業知識到科普文章

和學生打成一片的風格自劉校長擔任教授時便嶄露無遺,他會利用課餘時間和學生打球、喝酒、溜冰,走廊上相遇總是少不了噓寒問暖。在教學上劉校長也有自己的一套見解,赴美國讀書後才第一次接觸到電腦,穿梭於龐大又變化迅速的學問之中,從自身的學習到他人的教育,校長始終不斷思考梳理,接收新知的同時也參照、掌握基本觀念,從中尋找更多可能性。

1999年梅竹賽活動「鐵騎遊清華」,校長上台和同學互動

碩士論文為「用電腦做輔助教學」,劉校長擔任教授後投入即時系統、電腦輔助設計、VLSI布局、組合最佳化、離散數學等領域的研究,更出版了離散數學教科書《Elements of Discrete Mathematics》;除了教學,其學術研究亦獲得多方肯定,「EDA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卡夫曼獎(Phil Kaufman Award)、國際積體電路實體設計協會(ISPD)終身成就獎、澳門專業功績勳章、ACM SIGDA先驅成就獎等。然而對劉校長而言,更重要的或許是將知識傳播出去,因此他出版了許多科普書籍,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分享自己所學。

劉校長出席2018校務諮詢委員會

文與理的激盪,找出作為「人」的原始碼

身為麻省理工學院電腦博士,劉校長卻也出版了數本人文科普書籍,從文學到社會學公民課,校長都能侃侃而談。這樣跨領域的多方涉獵總讓人津津樂道,但對校長而言,看似在兩端的文與理其實本來就互有交集。除了專業領域,大學課程也應包含共同生活的學習,建立歷史、語文、藝術、宗教、哲學等基礎認識,但此部分的培養常遭到忽視。

2001年畢業典禮,校長與畢業生於成功湖畔合影

劉校長認為應該重新思考產業和學校的微妙關係,其實許多專業知識或能力是需要直接進入業界學習到的,因此,如何成為「人」、待人處事等培養,反而是大學教育中應該提供的養分。能「博」則「雅」是劉校長的信念,不僅在專業學術上,也在生活中,因此他讀孔子、讀詩詞、做對聯,從科學討論文學,用邏輯思維思考運動賽事、魔術、八卦。並將自己所見所讀所想重新反芻,寫成科普書、做成廣播節目,即便退休,依然用自己的方式持續在教學的道路上奔跑。


劉炯朗校長撰寫的科普書籍

2005 年,劉炯朗校長接下 IC 之音的電台主持工作,開設「我愛談天你愛笑」、「落花水面皆文章」等廣播節目,分享自己的所思所見。校長飽覽詩書,節目內容包山包海,15年來累積了800多集節目,目前彙整於廣播網站「劉校長開講 愛上層樓」,希望分享劉校長的知識結晶給更多人認識。


f(保溫瓶,自助餐)=大學教育
教育程式的執行碼:請輸入保溫瓶與自助餐

「教育不能像泡麵一樣,用開水一泡就可以吃;教育不能像棉花糖一樣,甜甜、鬆鬆地入口即化;教育不能像鐵氟龍一樣,只是表面薄博一層的材料;教育不能像免洗的碗筷,用過一次就被丟棄。」

劉校長曾以一系列的比喻來談教育。學校是保溫瓶,正如保溫瓶不須額外提供熱能或調降溫度,只是形成一個隔離外界的空間維持熱或冷,「教育不是做模子,而是提供一個學習的環境」;受大學教育則像吃自助餐,有多種選擇,可以選自己喜歡的菜色、能自由決定分量、自由組合搭配,因此辦教育的人要做的,便是提供多元且優良的食物。

卸任後,校長返校參與2002年的清大畢業典禮

「教育最終的目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能夠依照他的興趣,盡量發揮他的才華。所以,教育最基本的責任,就是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一個適當的環境,讓他自由成長,不受到干擾、壓抑和阻礙。」因此在劉校長任內,能看到他積極創造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包括邀請各方人士捐款、爭取更多資源;促成四校成立台聯大系統,讓學生有更多的合作交流機會;全國第一個「科技管理學院」也是在劉校長任內設立,希望能提升科技產業的世界競爭力,培養學生獨特的眼光,並在理論之外銜接社會產業的趨勢。

旺宏電子捐贈學習資源中心大樓記者會

除了教育環境,校長最關心、重視的便是每位學生,常在小吃部和學生共進午餐、了解學生想法。他也始終掛念因刑事案件入獄的學生,退休前夕依然至獄中探望、鼓勵學生。「我的整個工作生命全都奉獻在教育上,作育人才,是我的目標。」

從資訊領域的教學到一校的校長,從知識探究到人生生活,從教育環境到每位學生,劉炯朗校長貫徹他的理念,如炯炯火光,映照出一條朗朗的教育之路。


校長的俊朗身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