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清華—蝴蝶園之旅


蝶戀華,人與自然邂逅的清華蝴蝶園

蝴蝶園位於人社院後方的樹林,復育前土地乾旱、硬如磐石,動植物種類日趨單調。幸賴2002年,人社院黃一農院長與中文系方聖平教授,號召師生群策群力,著手環境復育。2007年,由新任的人社院院長張維安教授從黃院長手中接棒,繼續推動生態復育。園區理念在於滿足「人、植物與蝴蝶」三者的需求,不僅提供蝴蝶清幽環境、保育蝴蝶喜愛的食草與蜜源植物,同時也致力於培養蝴蝶專家,進而建立永續的蝴蝶生態樣區。

「清華蝴蝶園」之命名,源於志工對此地慣用的暱稱,於2008年正式立牌,並由社區居民擔任區塊認養人,協力打造富含生態多樣性的場域,別具意義。


孕育的源頭,慈塘水生池

蝴蝶園園區內,有一處孕育生命的水生池,名為「慈塘」。人社院黃一農院長任內,獲張子文校友(曾任生科院院長)捐款,於2006年在蝴蝶園中央設置水生植物池。根據〈清華蝴蝶園營造計畫提案書〉記載,2007年已有約計70種6,000 株蝴蝶喜愛的各類植物,種植在慈塘周邊綠地上,2008年揭牌,並由張校友命名,以紀念母親葉丁妹女士。

此人工溼地優良的環境孕育著許多台灣特有、稀有的水生動植物,亦吸引蜻蜓與豆娘光臨,促使生態復育更上一層樓。


歡迎嬌客入住,豐富的慈塘生態

慈塘擁有豐富的水生生態,好比長腳赤蛙、拉都希氏赤蛙、台北樹蛙(如圖,葉陳松先生拍攝)、小雨蛙等即是慈塘活躍的住戶。

蝴蝶園生態計畫負責人之一的中文系方聖平教授認為,此計畫眾多參與者為志工及學生,赤腳挽袖投入復育,實為生態教育的最佳示範。張子文校友也將慈塘視為其所資助的計畫中,最富意義與趣味者。


育苗重地,與眾不同的特色網室

2009年8月26日,清華蝴蝶園建置了第一座「網室」(如圖,郭定原先生拍攝)。起因於保育類的黃裳鳳蝶復育有成數量大增,造成馬兜鈴被過度取食,志工們便開始嘗試自行種植,但稍不留神嫩葉就會被吃光,為此眾人又著手興建網室,旨在確保馬兜鈴幼苗順利成長。

他處蝴蝶園以網室囚禁蝴蝶供人參觀,但清華蝴蝶園別出心裁,反而利用網室把蝴蝶隔離在外,以保護植物幼苗。育苗與網室建置的經驗,也讓蝴蝶園吸取更多棲地營造之理,邁向更臻成熟的境界。


黃裳鳳蝶的小餐籃

根據清華蝴蝶園網站的紀錄,黃裳鳳蝶等蝶種鍾愛的馬兜鈴,在園內約計有4種,分別為港口、瓜葉、卵葉以及台灣馬兜鈴。

台灣馬兜鈴葉形變化大,常呈現愛心形狀,十分討喜,時而會有戟形、戟狀耳形的葉片,可說是奇形怪狀;蝴蝶媽媽最愛產卵、幼蟲最愛吃的品種乃港口馬兜鈴;而卵葉馬兜鈴(如圖,蝴蝶園網室中栽種)的果實好似耶誕串燈,果熟時會裂開成花籃狀,相當精巧可愛,且因葉片最大,養蝶效益最佳。


生長全紀錄!尋訪保育類黃裳鳳蝶

清華蝴蝶園裡體型最大、深負盛名的蝶種代表為「黃裳鳳蝶」(圖為莊燦榮先生拍攝),台灣的黃裳鳳蝶從南到北共計ABCD 四個基因型,新竹可見AD兩型,且D型為新竹獨有!

黃裳鳳蝶造訪蝴蝶園不單止於訪花,亦在此園完成終身大事,交尾、產卵、羽化,足見保育類黃裳鳳蝶已在此落地生根,視清華為家鄉。


清華發現!台灣蝴蝶「新紀錄種」

每到颱風季節,有些南方熱帶蝴蝶會被夏季的旺盛氣流捲入,進而展開跨海奇幻旅程,但只有少數幸運兒能安全抵達台灣,成為讓蝴蝶研究者既驚且喜的意外訪客—迷蝶。

攝影愛好者王進龍先生,便曾在2010年9月中旬,於慈塘附近的醉嬌花上,拍攝到一隻來自菲律賓的迷蝶:蛺蝶科「南島淡紋青斑蝶」呂宋亞種,其特色是前翅背面中室端部「工」字紋分裂成三個平行短條,為台灣蝴蝶研究史上的「新紀錄種」(圖為王進龍先生拍攝)。


快門輕按,美麗停格

蝴蝶園復育有成,時至2018年已觀察到142種蝴蝶,其中台灣特有種計8種,台灣特有亞種則高達58種,成果豐碩,吸引海內外攝影愛好者朝聖。

2011年11月16日,「生態攝影」運動在蝴蝶園舉行,員林社區大學攝影班蔡孟興師生在園內以鏡頭捕捉蝴蝶剎那絢麗。蔡老師與其學生堪稱全台最會照相、最會得獎的團隊,曾獲2010年奧地利巡迴賽團體組金牌的殊榮,足見蝴蝶園以豐富生態與唯美景致,使各路攝影好手醉心而忘返。圖為台灣特有種—台灣鳳蝶(莊燦榮先生拍攝)。


蝶園之母,細心護蝶的蝶園志工群

「志工打造、志工經營」是蝴蝶園園務的原則,長期以來竭心盡力照顧蝴蝶園的方聖平教授既是園長,又親身領軍當園丁,招募校內外蝴蝶同好投入志工行列,服務內容包含班務、調查記錄、解說等等,囊括蝴蝶園大小事。

自2012年起,志工自發性地開設了「清華蝴蝶園」臉書粉絲專頁,提供島內外蝶友交流平台;志工賴振川先生亦發起「清華100」的願景,目標為拍齊100種清華園裡養出來的蝴蝶四態。園區志工最遠道的來自板橋,最年長的年逾八十,最資深的服勤十六載,正如方聖平教授所云:「志工為蝶園之母」。圖為志工在蝴蝶園內上課培訓(張淑貞女士拍攝)。


在大自然的教室森呼吸

蝴蝶園「解說組」於2012年成立,為來園民眾與團體解說蝴蝶園生態,增加遊園深度。參訪團體以教育及生態保育團體居多,時而亦有日本、韓國、香港等海外團體來訪。

校內單位如師培中心、生科系的師長也會帶領學生來此地上課,謙卑地向大自然學習。圖為新北市萬里國小參訪蝴蝶園(陳麗鐘女士拍攝)。


培育小小護蝶生力軍

蝴蝶園除了志在提供蝴蝶庇護、研究蝴蝶植物外,亦期許能成為蝴蝶人才的訓練場所,唯有深入瞭解,才能復育蝴蝶。若能自幼培養對蝴蝶的熱情與知識,著實為美事一樁。

因此,2012年下半年開始,蝴蝶園配合新竹市東門、科園二所國小的需求,協助加強兩校蝴蝶生態教育,提升校園內的物種多樣性,努力在兩校複製清華經驗,傳遞自然保育的觀念。

圖為竹教大附小(今清華附小)參訪蝴蝶園(謝華君先生拍攝)。


綠葉上的珍珠

2014年,校方發行「蝴蝶園月曆」,精選攝影作品集結,包含13種蝴蝶,四態俱全,讓生活日日都有蝴蝶相伴。其中也大量收錄了珍貴的蝶卵照片,反映了蝴蝶園環境之優良,讓許多蝴蝶願意在此繁衍後代、落地生根。

左上:圖為恆春小灰蝶卵,直徑1MM,產於龍眼幼果果實表面(莊燦榮先生拍攝)。

左下:圖為紅擬豹斑蝶卵,直徑0.7MM,產於枯葉(莊燦榮先生拍攝)。

右上:圖為紅紋鳳蝶卵(卵體沾附鳳凰花殘屑),直徑1.3MM,產於港口馬兜鈴葉背(莊燦榮先生拍攝)。

右下:圖為黑弄蝶卵,直徑1.3MM,產於月桃葉面(莊燦榮先生拍攝)。


午夜夢迴,子不語蝶影傳說

清華學生間流傳著各式不可思議的校園傳說,連蝴蝶園也沾染上了神祕的色彩。蝴蝶園的前身是小公園,校方設置了許多兒童遊樂設施,供親子同樂。然而設備日久荒廢,逐漸衍生奇異傳說:相傳夜半時分,盪鞦韆會自己擺動、路過的學生也不時聽到兒童嬉戲聲響。

如今的蝴蝶園業已改建成生態保育區,方聖平教授表示,由於當初動線未規劃完全,設施使用率不高,因此逐漸廢棄,才有這些繪聲繪影的傳聞,實際上明媚的蝶舞景致更勝昏晦的靈異傳說。圖為整頓後的蝴蝶園入口處(鄭金山先生拍攝)。


執子之手,同賞蝶舞飛花

莊生夢蝶、梁祝化蝶,蝴蝶淒美的身影在古詩詞中翩翩起舞,蛻變為有情人雙宿雙飛的願望。而清華蝴蝶園裡綠意盎然、蝶舞飛花,點綴如詩如畫的大自然,唯美景致成為愜意約會的首選。

2017年學校舉辦「清華校園最浪漫約會景點」票選,蝴蝶園脫穎而出,得票率遠勝旺宏館、相思湖等地,足見園區復育成果豐碩,不僅提供昆蟲與植物良好棲地,亦營造優美環境供人遊憩,貫徹了蝴蝶園建園理念:滿足人、植物與蝴蝶三者的需求,打造永續多元的生態樣區。圖為大鳳蝶,前為雌蝶,後為雄蝶(張淑貞女士拍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