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好時光 邁向卓越1980-2020


一不小心,相思成湖(1984)

早期清華以理工著名,致毛高文校長任內進一步朝人文社會科學、生命科學等多元領域發展,也著手校地的開發整建計畫。期間,挖出的土石原本堆放一處,待日後回填,沒想到某日颱風,雨水淤積其中,反倒使校方獲得靈感,利用新建工程的廢土,於梅谷築堤、抽水注入成為相思湖,1984年完工,也為鄰近的女宿文齋和未來的人社院新大樓,增添浪漫的人文氣息。

之所以名為「相思湖」,乃是當時堆放廢土之處有許多相思樹,可惜不堪經水浸泡,樹景逐漸消失,只留下「相思」二字寓於湖名之中。


獨步全國的人文社會學院(1984)

1925年成立的清華國學研究院,曾為孕育清華學子獨立精神與自由思想的搖籃。為恢復優秀的人文傳統,本校於1980年代初期即設立中語及外語系,並由毛高文校長與理學院沈君山院長,籌建具有人文特色的新學院,1984年成立,因考量人文、社會科學與科技跨領域整合的需求,特將此學院命名為「人文社會學院」,為全國首創。

1985年,人社院遷入紅樓,也標示了清華由知名理工大學,邁入一流綜合型學府的分水嶺。


環繞女宿的護城河(約1985年)

清華朝人文、生科領域發展之際,預期也將招收進更多女學生,因此開發梅谷之際,也在此區興建了女宿文齋。

同時,為了修築相思湖,設置了地下水道,一部份抽水引入湖中,一部分則引入靜齋(圖右上方)、文齋旁,形成宛如護城河般,連綿至物理館的水路。水路所經之處,也保留了綠意盎然的自然生態環境,分外靈動而清新。


隨山坡起伏的工科館(1985)

為拓展校地面積所進行的梅谷開發,將其中一處小山丘剷平,依隨山勢起伏興建工科館,使遷移至新館舍的原科院依然能鄰近原子爐。至於削平山丘產生的土石,正好提供了興建相思湖時所需構築的土壩之材料。

1985年6月工科館落成,又稱核能科技一館。梅谷的開發,也奠定人社院、生科院於本區興建的計畫。


掀起攤位式餐飲風潮的小吃部(1980年代)

1963年11月落成的第一餐廳,原為自助式餐飲服務,在餐廳購買小菜後,稀飯即可免費吃到飽,豆漿也可續杯。

1980年代餐廳更名為「小吃部」,改為全國大學首創的校內攤位式餐飲,並附設水果冷飲區,提供師生更多元化的用餐選擇,搭配校園中其他如美容部、福利社、水木書苑等設施,讓師生的基本民生需求皆能在校內滿足,即使整個月不出校門也不成問題。


不只是製陶,更是陶冶人心的陶藝教室(約1985年後)

藝術中心與通識教育中心所規劃的陶藝教室,曾利用紅樓一樓作為工作室,使校內師生能親身實作,沉浸在人文藝術氛圍的薰陶裡。

伴隨紅樓拆除,陶藝教室也經歷幾次搬遷,清華與竹教大合校後,2018年陶藝教室連同雕塑校室遷往南大校區,期以更完善新穎的設備提供通識課程、陶藝社社課等學習使用,繼續形塑清華獨特的藝文氣息。


慎終追遠,承先啟後的南校區開發(1989-2003)

南校區原是清乾隆年間官定義塚區和民宅聚落,清華自1989迄2003年,歷時15載、耗資約15億元才開發完成。

兩百多年的公墓群遷葬事宜牽涉複雜,新竹市殯葬所亦無意接手,故本校決定自辦,並委託中研院史語所李匡悌教授監測地表墓葬清理與遷移,完整保留墓碑、陪葬物及人骨等重要文物。

至於此處的民宅聚落,皆為典型的三合院建築,含括閩南、客家、與外省籍,但因土地徵收,人口多已外移,僅剩一座陳氏三合院。為此人社院師生還曾自發性協助清掃整理,經多方爭取討論,決議保留下三合院,成為新校區開發的美好見證。


101大樓在清華?!(1990)

興建台北著名地標—101大樓的建築師李祖原,於1980-1990年間即已在清華校園中展現身手,打造了全新的物理館和人社院大樓。1990年落成的人社院新大樓,整棟建築形似「盤龍」,正門為「龍口」,大講堂(原名小劇場)宛如「龍珠」,至於建築上高聳的鐘塔,則是朝天的「龍尾」。

由於地處山坡,其海平面高度也使本建築獲得「新竹101」的美稱,成為早期南校區最顯著的制高點和地標。


奧運選手看這裡!國際級的室內游泳池(1993)

清華最早的游泳池為露天泳池,1968年10月落成啟用,長20公尺,寬17公尺,水中特別裝置採光及夜間照明設備,使得晝夜均能安全使用泳池,並採用自動過濾系統換水,池邊另建有平房,作為辦公室、更衣室與盥洗室等用途,為當時台灣少有之標準游泳池。

1989年戶外游泳池拆除改建新體育館,同時興建當年新竹地區,唯一符合奧運規格的室內溫水游泳池,由彭蔭宣設計師設計,1993年2月完工,2017年正式命名為「千紫游泳館」。


綠化文化沙漠的藝文教育(1990年代)

1973年詩人余光中受邀至本校演講,有教授質疑他寫「星空,非常希臘」不合邏輯,余光中後來評論清華是「文化的沙漠、瘋子的樂園」。1997年沈君山校長再次邀請余光中蒞校演講,當時清華陸續成立了藝術中心、通識中心,及人社院等單位,有別以往的校園風氣也使其對清華改觀:「現在清華不是文化的沙漠了」,沈校長聞言笑回:「但還是瘋子的樂園」。這段故事恰好描繪了清華關於人文、通識教育、藝術、美育等多方面發展的軌跡。

圖為藝術中心於校慶期間舉辦的彩繪大地,為曾轟動新竹地區的「文化公園」系列活動之一。


創新三合一的管理學院(2000:館舍2008)

2000年10月,科技管理學院成立,為全國首創以「科技管理」為教學研究重點的學院,結合清華原有的理工基礎,發展跨科技領域的管理課程與研究,以培育具經濟知識基礎之科管、科法及財金等專業人才為目標,可謂法、商學院的更上層樓。

2008年4月,由台積電捐款,配合教育部補助款建成的科管院大樓「台積館」啟用,為本校第一棟以企業名稱命名的大樓。圖為2007年本校於台積館旁綠地—俗稱的「青青草原」,首次舉辦大型活動「親子放風箏」,吸引了數百人參加。


公民野台(2007)

為因應學生增設新公共空間的需求,本校規劃小吃部前廣場,慣稱為「野台」,2007年10月3日啟用。雖然腹地不大,卻是校園中最熱鬧的人潮集散地之一,時刻充滿社團表演、活動宣傳的熱情和活力。

除民生需求、休閒娛樂外,野台也是重要議題的發聲管道,如2014年3月24日,學生會發起自發性罷課行動,聲援太陽花學運,聚集約200名學生在野台前靜坐,由師生輪流發表演說,使野台也成為了公民意識、校園民主的實習課堂。


讓生命翩翩起舞的慈塘與蝴蝶園(2008)

2005年,曾任生科院院長的張子文校友,捐款支持方聖平教授等人發起的生態復育計畫,於人社院後方荒地,興建生態池「慈塘」。2007年,水池周圍遍植蝴蝶喜愛的植物,約計上百種7,500株,2008年社區民眾與清華師生陸續加入志工行列,將其打造為極富生態多樣性的場域。

2008年4月「慈塘」生態園區揭牌,蝴蝶園則經多年努力復育有成,至2018年止,共累計觀察到142種蝴蝶,其中台灣特有種計8種,台灣特有亞種則高達58種,使清華蝴蝶園成為鄰近國家追蝶人士每年必訪之地。


大自然中的圍棋勝地(2010;2013)

位於南校區,規劃為濕地生態區的「奕亭」,起源於致力推廣圍棋運動的前校長沈君山,捐出其在美國的退休金興建而成,2010年1月揭牌啟用,匾額題字來自描刻沈校長的墨寶。

其後,進一步造景建設的「奕園」,歷經了三任校長的努力,於2013年6月1日正式開幕。園中沿步道展示6位圍棋大師的墨寶、棋譜和小傳,並建置公共藝術雕塑「對奕‧對藝」等景觀設施。開幕當天,林海峰、聶衛平及曹薰鉉三位大師於亭中首次聯手對奕,命名為「LNT棋局」鐫刻於石碑上紀念,為本園之建立更添佳話。


產學合璧,誰與爭鋒(2016;2018)

1988年,開創產學合作先河的自強基金會,與清華共同設立創新育成中心,成為新創、創新產業整體連結的樞紐。2016年4月,中心有了新家,位於南校區的創新育成大樓,為當時全國大學中量體最大的創新育成基地。

2018年5月,清華實驗室落成啟用,創下國內大學實驗室防震、抗微振動及防塵三項第一,更緊鄰創新育成大樓,以通道相連,企望在最短時間內將最新的研發成果,迅速轉化為新創事業,雙劍合璧,累積產學能量。


清愛的,我們合校了(2016)

2016年11月,歷經10年努力,清華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合校,自2017年(106學年度)起合併招生,為本校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組織發展變革。

原竹教大校區改稱「南大校區」,成立「竹師教育學院」及「藝術學院」,自此,清華成為了擁有理、工、原子科學、人文社會、生命科學、電機資訊、科技管理、清華學院、教育及藝術共十大學院的綜合型大學,為邁向卓越成為世界頂尖大學之路倍添新的活力與學術能量。


新血加入,精彩可期的清華10學院(2020)

清華、竹教大合校後成立的竹師教育學院、藝術學院,前者特冠以「竹師」二字,傳承竹教大為培育台灣師資重要推手的歷史意義,後者則結合二校之長,展開美術設計、音樂及科技的跨域對話,企望讓清華成為「台灣藝術界的跨域先鋒」。

為迎接新血加入,未來在南校區鄰近知名公共藝術雕塑「葉子」對面,將為二學院興建嶄新的專屬大樓(如圖示)。此外,環繞著青青草原還規劃了現代美術館、文物館的建置,在清華以10學院的陣容邁向卓越之際,美的活力也正不斷注入清華,精彩可期!


TOP